编者按:
讲好中国故事,讲好安徽故事,这是安徽作家的文学使命和时代责任。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持领导和指挥下,安徽脱贫攻坚战役从打响的第一天起,就一直在创造着改天换地的奇迹,书写着激荡人心的故事。今年2月,省文联、省作协在全省抽调4名作家,深入全省16个市,撷取16个村庄,讲述16个故事,采写完成《我们的村庄:脱贫攻坚中的安徽故事》一书,本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。这是安徽脱贫攻坚的缩影,是安徽作家以文学参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行动,也是安徽脱贫攻坚留给未来的史记。其中,合肥篇、安庆篇、滁州篇、铜陵篇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岳西作家储劲松采写,安庆篇写的是岳西县主簿镇大歇村,现予以编发。
大歇的山水文章
储劲松
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
——《论语·雍也》
大歇之春,山聚水横
春雨霏霏,其声细密如蚕食桑。梅花也霏霏,其状缭绕如红雾绿烟。时令为初春,城中的梅花已然谢枝多时,桃、李、杏与垂丝海棠灿笑于春风中,大歇的红梅绿梅却开得正好,点缀在村道边、庭院中,也点缀在小窗前、溪水畔,幽幽一缕香随风潜入鼻,令人骨肉俱清。这里是大别山深处,又是平均海拔800多米的高寒地带,春天来得要晚一些。
刚刚,我驱车从岳西县城出发,在盘盘折折的105国道上穿雨破雾、钻山越峡。往北经过温泉镇、石关乡,进入主簿镇地界,沿途林海苍莽,谷幽涧清,车与人,都缥缈在仙境中。抵达105国道穿村而过的大歇村,山更深也更高,水更绿也更软。村中的梅岭古道、梅岭关、葛公亭、古井园、葛公山、六县尖、猪头尖、龟形地、张胜沟、猫石崖、大红崖、大峡谷、跳鱼潭、杜鹃花谷这些自然景致,以及作家村、河畔书社、草编、廉政文化长廊、家谱文化馆、民间艺术馆、农耕文化园、代号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这些人文景观,百般景致历历在目,既有古雅风韵,又有蒸腾春气。蓦然想起北宋王观词《卜算子·送鲍浩然之浙东》里的句子:
水是眼波横,
山是眉峰聚。
以为借王观这十个字,来状写大歇春日的风光,再也贴切不过了。
这些年,因为建设大歇作家村,以及参加岳西文艺界乡村振兴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,开展蹲点采风创作,我多次来到大歇。深扎村中,亲眼见到这个梅岭古驿道上偏僻的村子,一天天摆脱了昔日的深度贫困,一天天变得美丽、富裕、祥和。也一次比一次更深切地感受到,在这个既朴厚又清丽的村子内部,蕴藏着一种深沉、持久、影响至远的人文精神。这种人文精神陶染着村子里的每一个人,把800个村民熔铸成一把剑,霜刃初试,劈开深度贫困的窘局,把800个村民拧成一股绳,团结一心,向更美好的生活攀登。这种人文精神也让每一个外来客耳目一新,印象深刻:大歇,不单风景明秀、民风淳良,还是一个有人文气质、有历史内涵的村子,是一个有文艺范儿的地方。
好饭不怕晚,好春也不怕迟。就像梅花含苞期愈长,花儿绽放时,香气愈加清逸持久,大歇的春天姗姗迟来,但似乎比别处来得更为明艳生动。大歇的春天,是季节的春天,也是历经堪称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役之后,迎来的乡村振兴的春天。
岳西网凡注明"来源岳西网"的所有作品和任何资料的版权,均属岳西网所有。未经本网书面授权,任何人不得引用、复制、转载、摘编。